[中国制冷网] 推进主要能源消费国在能源领域里的交流与合作,对于世界经济和q*气候变化的积极意义或许更为深远。
7月以来,境外媒体纷纷转引国际能源署(IEA)z*新统计数字,大肆炒作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q*第一能源消费国”这一话题。根据IEA的统计,中国2009年能源消耗量总计22.52亿吨油当量,比美国的21.7亿吨高出4%。
而中国能源主管部门则迅速对此进行驳斥,认为IEA数据高估了中国的实际能源消费。理由是,依据今年2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中国2009年的能源消费总量为31.0亿吨标准煤,换算成油当量约为21.32亿吨,以此计算,略低于IEA公布的美国能源消费量。因而所谓的“第一能源消费国”的帽子理当奉还给美国。
在笔者看来,欧美炒作中国“第一能源消费国”话题,恐怕也有各自不同的考虑。
站在美国的角度,将“第一能源消费国”宝座主动让与中国,可以转移矛盾,大大减轻其所面临的压力。长期以来,中国、印度等新兴大国坚定主张在减排问题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要求发达国家承担更多的减排义务,以保障新兴大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在主要发达国家中,欧洲和日本已较早做出了减排承诺,压力事实上主要落在美国肩上。
而站在欧洲角度来看,则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只要q*z*大的两个能源消费国斗起来了,掀起风浪,就能让气候变化成为今年年底坎昆会议上q*瞩目的焦点。而中国或美国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或许会被迫做出更大让步。
对于中国而言,如何z*大程度化解这种外部压力,从而为下一轮经济增长创造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呢?
一方面,固然要据理力争,驳斥各种不实的“被统计”数据。更重要的是,中国应与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大国和发展中国家一道,在各种国际多边场合上坚定地捍卫自身的发展权。
另一方面,也应当承认,以中国经济增长的趋势,从一个较长的时间轴来看,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超过美国,成为q*第一能源消费国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历年公报,2001年以来,中国的能源消费已从14.3亿吨标准煤跃升至31亿吨标准煤,短短9年间就增长了一倍多,年平均增幅高达13%。
从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演化路径和外部可利用资源约束来看,实现低能耗和低碳增长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战略性抉择。
具体到战术层面,中国可以有两个选择:
一是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用以替代大量制造温室气体的传统能源。为实现胡主席和温总理提出的两个目标,国家发改委计划在2011至2020年10年内累计增加直接投资5万亿元,大力发展新兴能源产业,重点是智能电网、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电和新能源汽车等。
但实事求是说,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石油、煤炭这些传统化石能源仍将肩负中国主要能源的角色,而新能源暂时还只能起到补充作用。
如果没有政府的巨额财政补贴,或者说,除非将来国际原油和煤炭价格长期处于令人无法承受的高位,新能源要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哪怕是1个百分点都异常艰难。
相比之下,对于中国而言,限制高能耗、高污染项目,提高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是一个比开发新能源更为迫切、也更容易取得成效的路径。中国目前的单位GDP能耗不仅远远超过欧美日发达国家,甚至比印度也高出不少。据估算,若中国能效曲线能达到q*目前的平均水平,则中国单位GDP能耗可下降空间高达50%,其中近30%将来自于节能技术,另外20%来自于产业结构的优化。
因此,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中国也应加强与其他能源消费国在节能、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方面的合作。例如,近年来,中美之间已通过“战略与经济对话”(S&ED)这一平台以及《中美能源环境十年合作框架》等协议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能源、环境技术合作,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与围绕“第一能源消费国”展开的明争暗斗相比,淡化这一头衔背后的政治含义,推进主要能源消费国在能源领域里的交流与合作,对于世界经济和q*气候变化的积极意义或许更为深远。
网友评论
条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