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省市: 上海
学校主管部门: 国家教育部
所属院系/教研室/研究所: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
专业学科: 制冷与低温工程
是否重点学科 图家级
最高学位授予权 博士
是否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是
本校有学科专业教职工30人,教授12人,院士0人
博士生导师13人,副教授8人,在读博士生55人
硕士生75人,本科生0人,专科生0人
博士生导师名单:王如竹 谷波 丁国良 连之伟 汪荣顺 吴静怡 徐烈 陈芝久 顾安忠 顾建明 陈江平 张鹏 王文 李玉国
制冷与低温工程学科1958年由夏安世博士创建,1962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至今已累计培养毕业博士生54名、硕士生180余名,目前在读博士生55人,在读硕士生75人,6名在站工作博士后。目前还有外国留学生在该专业攻读研究生。
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该学科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目前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1.制冷空调中的能源利用与环境控制;2.制冷空调系统的仿真优化控制;3.气体液化、贮运及低温传热;4.空调系统节能、自动化及室内空气品质。学科在多年建设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学术队伍结构合理、人心稳定。年长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继续发挥作用;青年学科带头人成长较快,有5位青年教师入选省部级人才培养计划,并聘有一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研究方向紧扣国民经济需求,研究成果能够较好转化。如“制冷装置动态特性研究”成果除了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外,应用中还为企业新增1亿元的税利。学科与Carrier、Lennox、York、日本大金、日本松下、日本富士通将军、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海尔集团、春兰集团、江苏双良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长期合作,已成立了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上海交大车用空调工程中心、上海交大-海尔仿真研究中心、Lennox Training Center, 上海交大-江苏双良联合研究中心等。与南通昆仑空调设备有限公司合资组建了南通交大昆仑空调制冷股份有限公司。该学科的太阳能制冷研究方向为主体之一的“教育部太阳能发电与制冷工程研究中心”于2001年获得立项批准。
3.科研经费充足、科研论文和成果较为显著。近五年的科研经费分别达345万元、500万元、740万元、910万元、1000余万元,每年度核心期刊以上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达150余篇。最近两年来,每年有40余篇论文在国际期刊上刊出。
4.在明确的学术方向和长期的科学研究基础上,博士生培养质量得到提高,博士生在读期间人均发表论文12篇,博士点建设和科研的长期积累已逐步以专著形式出版,近5年出版了14本专著和教材。已经获得国家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以及国家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1篇。
5.学科基地软硬件条件得到较大改善。近年来,通过211工程建设,新建成1200平方米的制冷实验楼;“985”工程建设中,又获得400万元支持;还通过与国内外企业建立联合研究中心等方式,为该学科投资400万以上。这些投入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得制冷学科的硬件设施在全国高校中处于前列。
五年来,该学科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承担科研项目91项,其中973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项目课题1项(课题负责人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国家经贸委项目1项,省部委基金项目15项和国际合作项目15项;到校科研经费计3500余万元。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10项,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有100余篇论文在国际杂志上发表,被SCI、EI检索论文达150余篇。
该学科重视学术研究与交流,与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人员、学术和信息交流关系。有3位教授担任国际制冷学会专业委员会副主席和委员。该学科还承办了1999年全国第四届低温工程大会,并承办2002年国际吸收式热泵大会。从2001年起每两年主办一次“全国制冷与空调新技术学术研讨会”,并出版《制冷空调新技术进展》系列书籍。从2003年起与浙江大学联合每5年举行一次“国际低温与制冷大会”。该学科还建立了“夏安世教授教育基金会”,面向全国制冷空调最负盛名的7所高校设立夏安世教授奖学金和奖教金,迄今已历7届,为全国制冷空调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已成为全国高校最有影响的奖励人才计划。
地址:上海市华山路1954号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
邮编:200030
联系人:王如竹
电话:021-62933838
传真:021-62932601
Email:rzwang@shmtu.edu.cn
上篇:河北工程学院城市建设学院
下篇: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机械学院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公告,正式批准《绿色建筑评价...[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