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大省湖南,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湖南的水稻、油菜、油茶面积居全国第一,生猪出栏居全国第二。蔬菜、茶叶、淡水产品、柑橘、中药材等产量居全国前列。
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实施六大强农行动,打造粮食、畜禽、蔬菜、水果、茶叶、水产等农业优势特色千亿产业,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年产值接近2万亿元。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对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需求激增。在农业农村部的支持下,2020年湖南省被列为全国首批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试点省份。各地积极抢抓机遇,勇于探索创新,加快项目落地,两年全省新增冷库库容50万吨。
随着田间冷库的大批建成,湖南省鲜活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能力提升,实现鲜活农产品“运得出、供得上”。
在湘南,依托田间冷库支撑,特色蔬菜源源不断南销,打造粤港澳菜篮子基地添底气。
在湘赣边,冷库建在田间地头,助力“湘赣红”打响品牌,茶陵三宝、炎陵黄桃俏销北上广。
在大湘西,冷链延伸千家万户,茶叶、猕猴桃、柰李、杨梅等走出深闺,脱贫产业活力十足。
桃江冷库建设项目,助推竹笋产业发展。
在湘北湖区,冷链助力,汉寿围堤湖蔬菜、澧县阳光玫瑰葡萄、沅江芦笋、桃江竹笋、汨罗益健蓝莓、湘阴樟树港辣椒声名鹊起,农业结构加快调优。
……
“党的政策真正好,农民增收得实惠。”泸溪县洗溪镇洞底坪村党支部书记田绍志称,有了产地冷库,就像有了“田间冰箱”,农产品保鲜期延长,减少损耗,优质优价更有保障。
建好冷库——四个方面高标准推进田间冷库建设
多年来,冷链建设一直是湖南农业现代化的短板。
农业农村部启动冷链建设项目,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送来“及时雨”。湖南省从四个方面着力,扎实推进田间冷库建设。
汝城县马桥镇7家合作社集中建设的冷库,已成为当地生姜集散地,助力姜农增收。
首先,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科学制定补贴办法,由项目建设初期定额补贴改为净库容×定额单价的30%(脱贫县为40%)的补贴方式,即对不同类型冷库成本进行核算,农民选择什么类型的冷库,建多大的库,能得多少补贴一目了然。
为推行全省项目建设“一盘棋”,湖南省在《实施方案》和《技术方案》中要求各地做到补贴标准统一、建设标准统一、技术标准统一、验收标准统一。
其次,加强统筹协调,构建协同机制。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主动与财政、自然资源、发改、商务、电力、供销、金融等部门沟通协调,推动项目建设用地、用电等要素保障落实落地,与建行省分行、农行省分行推出了“冷链贷”,帮助实施主体有效缓解了项目建设资金难题。
针对冷链项目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湖南省组建一支以高等院校、行业协会骨干为主的专家团队,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第三,严格管理督导,健全监管机制。
为严格项目管理,湖南省建立了“前期摸底+中期督导+后期抽检”的监管机制。
在摸底中通过“三上三下”的方式,将需求底数摸实,为湖南省完成农业、财政两部门下达的绩效任务打牢基础。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共组织18个批次的调研,先后派出48个调研督导组,对117个实施县进行全方位督导,并对发现的问题与不足,及时督促整改。
完善省市县三级验收管理机制,县级农业农村部门是项目实施与验收的主体,省市两级分别在县级验收基础上再随机核验30%-40%的建设项目。省级核验时,严格执行有关标准,对不符合要求的坚决不予验收。
第四,注重宣传发动,充分挖掘需求。
搭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顺风车”,湖南省农业农村厅抢抓机遇,通过现场教学、媒体宣传推广、举办全省项目建设工作现场会等方式,一方面推出了一批机制创新、政策创新、模式创新的典型案例;另一方面也让项目越发深入人心,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充分挖掘出全省的建设需求。
用好冷库——“联农带农富农”,探索多种运营模式
助力“一县一特”战略,各地围绕主导产业,以冷库建设为突破口,布局冷链体系,围绕“联农、带农、富农”的目标,探索出多种高效运营模式。
祁东江南广利冷链有限公司联合当地天创健等5家合作社新建的冷库内,沙姜、大蒜、黄花菜等农产品摆放整齐。
——以冷库为基础,农产品统配联销,错峰上市增效益。冷库建在田间地头,千家万户生产的新鲜果蔬第一时间进冷库,联起手来拓销路。茶陵、泸溪、祁东、汝城等县推广这种模式,豆制品、柑橘、葡萄、黄花菜、生姜、朝天椒等通过预冷保鲜,销往全国各地,并延长上市周期,带动散户显著增收。
——以冷库为支点,撬动闲置资源,集体经济有活力。长沙县针对冷库建设用地难题,探索村企共建冷库模式。村里盘活闲置院落、废弃厂房等资源,与企业共建冷库,村集体参与分红,既解了企业难题,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实力。湘阴县三塘镇民岳村利用废弃鱼塘建冷库出租,不仅解了散户的藠头储种的难题,每年还给村集体经济增收16万元。“竹子之乡”桃江县也尝到了其中的甜头,今年有16个村集体准备牵头建设冷藏保鲜设施。
长沙县高桥镇白石源村集体合作社创新经营模式,联合企业共建冷库,分别作为花生苗生产冷藏保鲜区和控温水培区。
——以冷库为纽带,合作社共建共享,产业发展添后劲。产业上规模,新型经营主体携起手来,不仅共建共享冷藏保鲜库,还共享技术、融资渠道、市场信息,当地产业迈向良性发展。汉寿县的汉美、远鑫等5家蔬菜专业合作社,在围堤湖蔬菜产业园建起了占地35亩、库容达1.6万立方米的冷藏库,每年可冷储蔬菜近50万吨,为5万亩蔬菜解决保鲜难题,年增收近6000万元。衡阳县锦程家庭农场组织9个新型主体,修建1900立方米的冷藏保鲜库,带动2000亩优质水果基地,并向中小散户出租,股东享有应季仓储优先使用权,并按股分红,提高了冷库使用效益。
如果将农产品产地保鲜设施比作一个大型“冰箱”,这样的“田间冰箱”,在湖南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两年来,湖南全省共建设6240个,其中新建设施库容260万立方米,新增长农产品冷藏仓储能力约50万吨,为千亿农业产业、“一县一特”发展夯实基础。
如今,冷库分布田间,链头联结市场,带动千家万户,全省农业规模化、组织化水平迈上新台阶。据专家评估,湖南省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能力提升了34%,鲜活农产品损腐率下降10.8%,参与项目建设的实施主体平均收益增加20%以上,直接创造就业岗位4万多个。
全省冷库扫描
茶陵:探索五种冷库运营模式
传统农业大县茶陵,近两年来通过项目实施,新增冷藏保鲜库容20万立方米,新增冷藏能力4万吨,探索创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五种运营模式。
一是“直销配送+”运营模式。整合35个申报项目主体在全县农产品重点生产基地建设冷藏设施,形成田头产地冷库,推行联建共享。如文起家庭农场以田头产地库为基础的“家庭农场+直销配送+”的运营模式,解决了马江镇200多个贫困劳动力就业,人均增收3000多元。
二是“电商微商+”运营模式。加大县内电商物流资源整合力度,电子商务风生水起,从业人数突破万人。如君兰大蒜种植专业合作社依托冷链设施的建设,创建“电商微商+”平台,形成了集中仓储、共同配送、仓储一体的营销机制,农产品年交易额达4000万元以上。
三是“龙头企业+合作社+”运营模式。积极引进红星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有力解决了农产品滞销的问题。如展源家庭农场以冷链为纽带,联合三家合作社建成三座冷库,库容2400立方米,并对接长沙红星大市场,解决了茶陵黄桃、脐橙、食用菌等产品滞销难题。
四是“湘赣边区冷链农副产品集配中心+”运营模式。该县将佳家欢冷链物流园建设成湘赣边冷链物流集散中心,以田间地头高温库为依托,将冷链集配中心与乡村田间地头的农产品全程冷链无缝对接,实现高温库与低温库良性互动,提高了冷库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五是“田头市场+”运营模式。茶陵县万樟园林苗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高星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借助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项目的利好政策,建成5个农产品冷链冷库,逐步形成了农产品交易的田头市场,推动了油茶、茶叶、名贵花卉等产业规模发展。
祁东:冷库联用助农产品联销
祁东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也是特色作物种植强县。黄花菜、席草、香芋和生姜被誉为“祁东四宝”,其中黄花菜占全国商品量的70%以上。2020年,祁东启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建设项目,当年参与建设主体16个,建成冷库33座,总净库容8018.9立方米,落实财政补贴资金244万元,获评湖南省优秀建设县。
鼓励“农产品联销”发挥冷藏销售增效。积极引导广州江南市场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探索出“市场信息+订单+生产基地”的种植模式。位于祁东县归阳工业园的江南广利冷链有限公司,为江南市场成功人士邓功军创建,已建成4万吨恒温保鲜冷库,拥有较为系统的农产品冷藏保鲜技术和市场销售渠道。2020年,共收购生姜、沙姜、大蒜、黄葱、黄花菜等十余种果蔬1.8万吨,产值约2亿元。
发展“一库联用”大幅提升冷库使用率。祁东黄花菜种植16.5万亩,年产鲜黄花菜40万吨,采摘时间集中(6-7月),储藏时间较短。祁东县广民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等黄花菜储藏主体6-7月储藏自产黄花菜,空闲季节代储其他果蔬,或转租电商藏储。电商黄花菜年销额约6.5亿元,既提高销售又提升冷库使用率。
汉寿:抱团建冷库畅通供应链
汉寿是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围堤湖蔬菜种植面积5万多亩。2019年,汉寿县仅有蔬菜、水果冷藏保鲜库8500多立方米,冷藏能力1500多吨,远不能满足果蔬冷藏需求。
2020年开始,汉寿县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创新“田头市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模式,鼓励当地蔬菜种植大户抱团共建,在用地、用电、金融等方面提供保姆式服务,新增库容78319.14立方米,新增冷藏能力80多万吨,果蔬损耗降低4.5%,示范带动农户25000多户,新增经济效益4亿多元。
依托冷库,湖南省果蔬畅通供应链。2021年全县销售蔬菜160万吨,总产量、销售量分别比2019年增长了20%和25%。通过冷链物流销到省外的新鲜果蔬达125万吨,占总销售量近八成。
衡阳:冷库使用带动结构调整
2020年起,衡阳县实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项目。两年完成冷库建设283个,总库容逾6万立方米。
该县三湖镇联洋村,9个股东组建锦程家庭农场,2018年栽植800多亩黄桃。去年投入300多万元建起1900立方米的冷库,获得项目补助90余万元。
黄桃上市旺季一般仅半个多月,冷库保鲜可延长1至2个月。为了充分使用冷库,农场股东扩大土地流转,种植500多亩猕猴桃,还种了黄金柰李、柑橘等600多亩。种植品种结构分散,一年四季鲜果上市,冷库从季节性使用变周年使用。
在农场示范带动下,周边农民也种植黄桃、柰李、猕猴桃、脐橙,品种不断增多,租用冷库频繁。农场股东施健生称,党的政策真好,今年还想申报扩建冷库,带动种植结构调整,实现错峰上市、优质优价。
汝城:冷链基地变成集散中心
在汝城县,生姜是其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全县种植面积6.2万亩,产量18.6万吨,90%以上产品通过商贩外销。但长期以来,农户单户“窖储”,营销商贩上门收姜,逐户讲价逐户成交,费时费力费成本。2021年,由生姜协会引进生姜营销公司在马桥镇统一租赁地皮,动员7家合作社统一集中建库共1万立方米,建立生姜田头冷链基地,能集中冷链储存生姜6000吨。
集中建库,形成洼地效应。农户和姜贩在基地实现无缝对接,冷链基地华丽转身成为生姜集散中心。现在,每天有10个以上外地姜贩到此收姜,上百户农户送姜到此,每天集散营销数量在20万公斤以上。
配齐设施,强化营销服务。营销公司在基地建设生姜冲洗、分级分选和包装设施,平均每斤生姜价格可提高0.5元左右,姜农每亩收入可提高2000元以上。
网友评论
条评论
最新评论